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,就在眾多企業準備過冬的時候,電子商務卻呈現出一派紅火景象:200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突破3萬億元,同比增幅超過四成。去年第三季度,阿里巴巴 B2B 全球平臺上買家增加了120萬,這是以往一年增加的數量。
“金融危機正在給我國電子商務業提供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。” 商務部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說。
■發展路徑
電子商務“年輕有為”
10年前,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到美國硅谷尋求風險投資,想募幾百萬美金卻困難重重。只因當時風險投資商不看好中國互聯網的前景,更不用說電子商務。
而10年后,電子商務在中國商業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,從阿里巴巴到當當、卓越等的持續發力,再到淘寶、拍拍等的龐大用戶資源,每年的交易額一路看漲,在各自所處的B2B、B2C、C2C等細分市場,各領風騷。
“今天淘寶網有1.2億用戶,支付寶有1.79億用戶。這10年我們證明了電子商務在中國大有市場。”馬云說。
回首發展之路,從內容平臺、通訊平臺到交易平臺,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。
據介紹,美國電子商務更多是“商務推動型”,而中國電子商務則是“技術拉動型”。在美國,企業的商務需求推動了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進步,并促成電子商務概念的形成。在中國,電子商務始于1997年,電子商務概念先于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,而“啟蒙者”是IBM等IT廠商,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不斷拉動企業的商務需求,進而引導了中國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。
“對于傳統企業來說,今天加入電子商務已經不是一個是與否的選擇,而是一個必然。”國際權威調查機構IDC分析師黃涌濤說。
■“過冬棉衣”
電子商務一枝獨秀
國際金融危機面前,電子商務已成為全球中小企業的“過冬棉衣”。有關統計資料顯示,在金融危機中,未運用電子商務的企業陷入困頓的比例達84.2%,而運用電子商務的企業陷入困頓的比例為16.8%,兩者相差近5倍。運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生存狀況遠遠好于運用傳統模式的企業。
為什么?對于一個企業來說,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交易相比,沒有時間、地域限制,不受渠道制約,渠道成本可降低47%,營銷成本可降低55%,可帶來16%總成本的降低。2008 年,阿里巴巴B2B平臺上的中小企業中,25.04%的企業每投入1元錢,就可帶來平均234 元的交易額回報。
“我們對電子商務有信心。” 阿里巴巴集團B2B公司CEO衛哲說:“金融危機之下買家更需要高效率的采購方法,將使電子商務成為主流的采購行為。” 衛哲認為,電子商務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。在經濟恢復的三五年時間內,電子商務將從一個非主流的商務平臺逐漸變成一個主流的商務平臺。
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,馬云極力主張借助電子商務使更多中小企業度過危機。他說:“阿里巴巴擁有150億元的現金,‘過冬’一點問題都沒有。我們的生存目的是幫助無數的中小企業。試想,如果冬天過去了,阿里巴巴的客戶企業都失敗了,阿里巴巴還能干什么?”
■新商業文明
促電子商務健康成長
電子商務正在形成一個生態系統,吸引諸如銀行、物流、保險、IT行業以及營銷機構的積極參與,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。以物流業為例,單是淘寶網2008年就給中國物流業帶來每天超過百萬元的訂單。
然而,不少中小企業與消費者仍對電子商務心存忌憚。比如網上交易的安全問題,電子合同的法律問題,網絡信用問題等等成了電子商務發展的“絆腳石”。
所有電子商務服務商都在為搬除這些“絆腳石”而努力著。衛哲滿懷信心地說,電子商務將帶來新的商業文明。互聯網高度透明化使新商業文明中的誠信變得越來越重要。我們要讓誠信變得有價。淘寶、阿里巴巴平臺上誠信指數高的生意一定好,并且還可以拿到無抵押貸款,而互聯網的高度透明使不誠信的企業得到全球性的封殺,使不誠信的代價變得非常高。
相比國外的電子商務,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。電子商務潛力巨大,瓶頸還有待突破。目前,對商家進行認證及評級、國家及地方日益完善的電子商務立法、交易金第三方保管及交易糾紛的協調仲裁等,這些措施都在促進著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。(記者 張意軒)